WFU

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

不為減重的減重(二):一心不亂

作者:沈貞俐


我的教練群:(左起)建中、Olga、亞帆、小民、芳瑗


運動工場的成員,包括具物理治療背景、及專精運動科學的專業人士。建中、芳瑗、Olga、小民,他們都有他們各自的專長,我的課程,就由他們輪流幫我授課。在此之前,我對運動醫學很陌生、更不知道有所謂運動防護員(Athletic Trainer, AT)這種職業。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單純的體能訓練,但他們教我的東西卻更多。


他們幫我擬訂的運動計畫,除了背部受傷的修復動作外,跑步的部分,首先要啟動我的髖關節,所以增加髖關節活動度、肌力等等的動作,都按照我可接受的強度,一一地加上來。那邊沒有像連鎖健身房很華麗、讓人眼花撩亂的健身器材,但是光一次的訓練,教練們就可以用基本的器材,變出十種以上的變化,讓你把所有的動作做好做滿。


決定要跑半馬後,一開始我是以一周兩次的頻率去運動工場,加上原來連鎖健身房的兩天,一周就有四天的運動。半馬說真的,感覺也挺難的,我怕訓練不夠,於是運動工場又增加了一天。在跑步教練加入訓練團隊後,我乾脆直接把連鎖健身房那邊停下來,除了額外的跑步訓練,一周五天,天天都在運動工場做訓練。在一周的訓練裡面,包括了心肺、核心、活動度、敏捷、重訓等等各種不同的運動,目的不是變花樣或好玩有趣,而是真的直接提升你身體的能力。


增加胸椎活動度的運動


運動傷害的修復


人年紀到了,特別是像我這種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,其實不能突然接受什麼強度太強的運動。就像是一台機器平時沒在動,螺絲鬆的鬆、結構鏽的鏽,突然要這部機器高速運轉,解體或爆炸都是很有可能的。在運動工場,他們除了規劃適當的動作與強度讓我做以外,在運動傷害的辨識、評估及處理,也是他們的強項。我常常在一個動作能力提升以後,身體另一個有問題的地方,因為動作難度與強度增加,又會浮現出來。整個前半年,我大概就在訓練、修復、再訓練、再修復裡反覆的進行。


剛開始的時候蠻挫折的,像是教練叫我把彈力帶綁在腳上,趴著然後把大腿往後方抬。我看教練示範一抬大腿可以抬個二十公分以上,我趴在地上扭動了半天,筋疲力盡、滿身大汗,我的腳卻根本沒有抬離地面超過五公分。做到氣喘吁吁時,教練居然接著說:「好,那熱身結束,現在開始我們的主訓練。」 聽到都超崩潰的。每次做到後來身體醣類用光光,我就會開始翻白眼,或是碎碎唸、神智不清亂講話:「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一個四十歲的阿姨!」(是誰自己說要跑半馬的啊!)


專業個別化的課程


雖然被我形容得很難,但其實教練都會跟據我的狀況,設計適合的活動。例如每一次的循環,根據訓練目的、進度及當下狀況,調整強度、訓練時間、休息時間、組數等等,希望能在短時間內,做出最有效率的訓練。之前在連鎖健身房,教練就是做不同重訓器材,然後把重量加上去而已。當我說要跑半馬時,那邊的教練就叫我每次重訓完,去騎腳踏車三十分鐘。問題是,依照我那時的狀況,騎個五分鐘就會喘、根本無法連續騎超過十五分鐘。而且我是利用原本的午休時間來運動的,接下來都要趕回去上班,無法撥出更多時間騎腳踏車,然後教練就會覺得是我根本不想練,心裡覺得既挫折又無奈。


但其實也不能怪他們,他們的系統本來就比較偏向健美(Bodybuilding)的單一肌肉訓練,但運動工場重視的是功能,所以設計的運動項目,會利用到多關節同時活動,並在活動中加入有高度變化的動作,一併進行心肺的訓練。一路練下來,不會讓我感到目標的遙遙無期,而是覺得自己越來越進步。


運動工場是可以去自主訓練的,也就是說,教練們教完你動作後,你可以自己找時間去那邊做、或是自己在家裡做。不到幾個星期,我就發現這對我完全行不通。基本上我是個完全沒有運動習慣、又對自己很仁慈的人,光每天固定到健身房上課,就耗費掉我很多注意力跟意志力了。自主訓練可以,但是要達到「有效」的自主訓練,我自己很明白,時間跟強度我應該都無法堅持,另外我也會擔心我做的姿勢不正確或不到位。所以我就將我的時間、注意力跟意志力,放在維持每天去上課、跟做好課程裡教練要求的動作就好,剩下的精神,通通拿來罵健保局跟小孩!當然也有很多民眾在那裡很認真的做自主訓練,我都很佩服他們。


高手雲集


另外在運動工場裡面,還會遇到許多不同項目的菁英選手。常常是這個不小心從我旁邊經過的是旅日棒球選手、剛剛跟我聊天叫我姊姊的是大聯盟投手、左邊這個是世界網球排名多少多少在賽期空檔來做訓練的、右邊的是跆拳道世界排名多少多少因為受傷來做運動修復的。最扯的是有一次我和一位運動員,每天一起上課,上了一個月,在他要離開的最後一天,我才知道原來他是排球戰神王明浚,真是有眼不識泰山。有時候想想,能和這麼多優秀的選手,接受同一群教練的訓練,我都覺得自己厲害了起來(實際上並沒有好嗎)!


和台灣戰神王明浚、跆拳道國手葉俐萱一起練習


總之,我就這樣,從二月開始,一直天天做、努力做。過了半年,另一個挑戰終於要來臨。